鹤鹬

Tringa erythropus   Pallas
   

  205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成鸟(繁殖羽):头、颈及上体黑色;肩、翼上覆羽、三级飞羽具白色羽端和羽缘。背和腰白色,下腰和尾上覆羽具黑白相间的斑纹。尾羽灰黑色,具白色的细横斑。飞羽多为黑色,次级飞羽和内侧几枚初级飞羽具白色缺刻或点斑;外侧初级飞羽羽干白色。腋羽、翅下覆羽纯白色。雌雄相似,但雌性不如雄性黑著,体羽多白色或灰白色斑点,尾下白色。
成鸟(非繁殖羽):前头至上背灰褐色。眉纹白色,穿眼纹黑色。下体白色或灰白色,多暗色杂斑;尾下覆羽白色。
亚成鸟:通体泛灰色或灰褐色,缀白色斑点;除了颏、喉白色,下体余部污白色而密布灰褐色细斑纹。
虹膜黑褐色。嘴黑色,下喙基部暗红(繁殖期)或粉红色(非繁殖期)。跗蹠黑红色(繁殖期)或橘红色(非繁殖期),爪黑褐色。
量衡度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8) 130 308 55.8 160 65 54.4
(102—165) (29l一322) (53—58) (153—165) (60—70) (50—59)
♀♀(3) 137,155 302,325 58,54 170,164 69,65 58,56
140 300 57 150 62 54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繁殖期通体几乎以黑色为主,眼圈白色;肩及翼上具白色细斑点。下背及腰白色;尾具黑白相间的横斑。嘴长而尖细,黑色,下喙基部朱红色。腿修长,暗红色或橘红色。

大小

量衡度(mm,g;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8) 130 308 55.8 160 65 54.4
(102—165) (29l一322) (53—58) (153—165) (60—70) (50—59)
♀♀(3) 137,155 302,325 58,54 170,164 69,65 58,56
140 300 57 150 62 54

生物学

鹤鹬喜在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。以各种水生昆虫、幼虫、软体动物、甲
壳动物、鱼和虾为食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(1983),见与红脚鹬(Tringa totanus)一起于退潮后在沙滩上觅食。剖检1胃,均为小鱼的残渣。在香港,1995年统计到1 730只,有相当数量属于越冬个体(Carey et al.,2001)。在江苏最多的记录是7 150只(秋季)和3 834只(春季)(Wang,1997;Barter,2002)。从分布状况看,有相当一部分种群出现在内陆地区。



生境信息

鹤鹬喜在沼泽或水域浅水处活动。以各种水生昆虫、幼虫、软体动物、甲
壳动物、鱼和虾为食。据《海南岛的鸟兽》(1983),见与红脚鹬(Tringa totanus)一起于退潮后在沙滩上觅食。剖检1胃,均为小鱼的残渣。在香港,1995年统计到1 730只,有相当数量属于越冬个体(Carey et al.,2001)。在江苏最多的记录是7 150只(秋季)和3 834只(春季)(Wang,1997;Barter,2002)。从分布状况看,有相当一部分种群出现在内陆地区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,从挪威至俄罗斯西伯利亚;迁徙时见于蒙古,韩国,日本,缅甸,印度,斯里兰卡,伊朗(波斯湾),伊拉克,柬埔寨,老挝,泰国,越南,菲律宾,马来西亚等国。越冬地在非洲、欧洲南部和亚洲南部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分布于新疆(和田、莎车、巴楚、天山、阿尔泰) (旅鸟,繁殖鸟?);迁徙时几遍我国东部和中部,包括内蒙古(东胜、乌梁素海、赤峰、达里诺尔、查干诺尔、呼伦贝尔盟)、黑龙江(齐齐哈尔、扎龙、泰来、林甸、太康、大兴安岭[呼中]、哈尔滨、松花江、牡丹江)、吉林(长春、四平、白城、延边、安图、长白山、图们江)、辽宁(鸭绿江口、旅顺、双台子河口、盘锦、沈阳、铁岭、朝阳、大洼、康平、辽中)、甘肃(舟曲、玛曲、天祝、兰州、黑河、弱水)、青海(格尔木)、河北(白洋淀、北戴河、石臼坨)、北京(密云、延庆、顺义)、天津(宁河、静海、塘沽、大港)、渤海海峡、山东(东营、垦利、黄河口三角洲)、河南(黄河流域、坝头)、山西(太原)、湖北(武汉)、湖南(长沙、岳阳、洞庭湖)、四川(南充)、西藏(定日)、
云南(昆明、蒙自)、贵州(威宁)、安徽(石臼湖、巢湖、升金湖)、江苏(南京、六合、大丰、射阳)、上海(奉贤、长江口、崇明、九段沙)、浙江(嘉兴、杭州、宁波、
象山、宁海、玉环、温州)、台湾(台南)、福建、江西(永修、新建、南昌、鄱阳湖)、广西(沿海红树林地区)、广东(海丰、汕尾、淇澳岛、三水、珠江口三角洲、番禺、
深圳)、海南(海口、东寨港、万宁港北港)、香港(旅鸟,冬候鸟);在西藏南部中尼交界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有过记录(6月?)。

分类讨论